第280章 剑指东瀛卅五死水起波澜(第3页)
。
后来高丽朝搞“文武散衔”
制,文班地位也高于武将。
再后来搞的“柴田制”
,也就是官员等级工资制度,文官同样比武将大大的高出。
这么一来,尤其是时间长了之后,武将们就不干了。
老子带兵打仗出生入死,凭什么比不上你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于是到了1170年,武将郑仲夫动政变,从此高丽进入了武官专政时代。
武人打仗可以,治国就相对没有经验了,可那些个文人成了敌人,也不能再用,怎么办呢?于是在武官专政时期,便大量地提拔地方乡吏,杂役担任要职,“两班”
贵族的门槛开始被打破了。
再后来,高丽被元朝打败,成了元朝的附属国,任由元朝摆布。
这时候开始,原先一些地位较低,不入流的译员、医官之类,因为和蒙古人往来密切,也被受重用,纷纷提拔至高位。
这样一来,实际上“两班”
的范围就大大地扩大了,原来只是些贵族能成为两班,现在贵族们看不上的一堆人也全部变成了两班成员,两班就开始变得鱼龙混杂了。
贵族要保持贵族的尊崇,要的就是高高在上的身份,这个身份最好是由血统确定的,是上天赋予的,不能让别人染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陈胜吴广这种“反贼”
才打出的旗号,统治者们显然不能允许这种动摇统治阶级身份基础的情况持续存在。
于是,到了元末明初,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李氏朝鲜的时候,就对两班制度来了一个大改革。
怎么个搞法呢?
先,就是要把乡吏,胥吏这些身份的人从两班中剔除出去。
在贵族眼里,这些技术官僚是没有办法和他们这些天皇贵胄相提并论的。
文班贵族,读的是孔孟圣贤书,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其他巫医乐师白工这类的具体技术型工作的人,就不再当做两班贵族看待。
还要取消乡吏的外邑田,制定乡吏惩处法,设立监督乡吏的留乡所,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等等。
其次,是全面实行有利于两班阶层的科举制度。
一个阶层要具有生命力,先要有危机感。
后世管理学上讲一个鲶鱼效应,说是渔夫怕捕捞上来的鱼死掉,就往里面丢几只乱钻的鲶鱼,让鱼都活动起来,锻炼锻炼身体,那就不容易死了。
于是,李朝也就搞了强化科举这么一个鲶鱼,给你们这些纨绔子弟一点危机感。
李朝规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才能受门荫,其余的人做官都要考,你们就好好读书去吧。
但是李朝的科举会不会像中国的科举那样造成社会流动,瓦解贵族政治,进入平民政治呢?那当然不会。
李氏朝鲜的科举主要分文科、武科,杂科。
其中能做大官,升入两班的,主要就是文科。
然而在文科考试中,朝廷先在身份审核上就设卡,乡吏子弟参加科举必须“四祖审查”
、“两班举荐”
,且参加文科考试还要多考“四书一经”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