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徽记的密码
江浅的放大镜在密档封皮上投下圆形光斑,玻璃片与纸面摩擦出细碎的响声。
那个由十二道螺旋纹与北斗七星构成的徽记,在冷光台灯下显露出更多细节——第三道螺旋的末端藏着极小的水波纹,七星连线的延长线正对着螺旋中心的凹陷。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紫外线手电,光斑扫过处,徽记边缘浮现出用银盐绘制的星图残片,正是昨夜在《天文志?蜀志》中见过的"
斗柄指北"
天象。
"
又是北斗,又是水纹。
"
江浅在笔记本上画下徽记的拓片,边角标注着古蜀文字中"
川斗"
二字的演变。
作为民俗学博士,他敏锐地察觉这个图案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
十二道枝桠"
存在构图呼应,而北斗七星的指向,恰好对应着古蜀人"
以斗定岁"
的历法传统。
密档里的温度记录表显示钟楼地下室恒定42c,这个数字此刻正与徽记的螺旋纹数量形成微妙的关联,仿佛在暗示某种古老的计量逻辑。
省图书馆的特藏部弥漫着陈年纸张的气息,江浅的手指在微缩胶片阅读器上快翻动。
1941年《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刊》的一篇论文突然抓住他的视线——美籍学者葛维汉在汶川石棺葬中现的铜牌饰,竟刻有几乎相同的螺旋星纹。
"
该纹饰可能与古蜀人观测岷江径流的周期有关。
"
论文脚注里的推测,让江浅心头一震。
他调出三星堆最新考古报告,青铜神坛残件的三维扫描图显示,其底座浮雕的星斗排列方式,与徽记的北斗指向完全一致。
更惊人的是,神坛中心的圆柱形凹槽直径,竟与密档封皮的徽记周长呈圆周率比例。
"
江博士在研究古蜀星象纹?"
图书馆管理员老陈捧着古籍路过,镜片后的目光落在徽记拓片上,"
上个月文物局的人来查过《灌县志》,说青城山道观的清代壁画里,也有类似的水纹星图。
"
这个线索让江浅立刻赶往青城山。
在天师洞后殿的明代壁画修复现场,他用便携式光谱仪检测到壁画颜料中含有与三星堆金箔相同的汞合金成分。
当紫外线灯扫过"
大禹治水图"
的角落,一组由水波纹与北斗构成的符号悄然浮现——正是密档徽记的镜像,只是螺旋纹的走向与密档徽记相反,形成一种奇妙的对称。
林宇的登山靴踩过青瓦村青石板路时,暮色正为远处的岷江镀上金辉。
他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卫星地图,这个坐落于都江堰渠的村落,恰好处在古代"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