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拓片的制作过程(第3页)
可每一次起落,她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害怕某个瞬间就毁了前面所有的努力。
"
调"
字的言字旁让她停住了手。
本该清晰的竖画只剩模糊的浅痕,贴近纸面能看到铜体在此处有个两毫米深的凹坑,宣纸虽然陷入凹坑,却因底部不平整无法完整呈现笔画。
江浅试过加大捶打力度,结果纸面出现细小裂痕;又尝试在凹坑处垫薄绢,墨色却在此处淤积。
焦虑感像涨潮般漫上来,她抓起桌上的茶杯猛灌一口,却现茶水早已凉透。
就在这时,师傅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拓片不是与残缺较劲,是和时光和解。”
最后她想起师父曾提过的"
补拓法"
,用极细的狼毫笔蘸着稀释十倍的墨汁,在拓片背面对应的位置轻轻勾勒,让墨色从背面渗透到正面,既填补了凹陷,又不会破坏整体墨色的均匀。
勾勒时,她仿佛看见师傅就站在身后,带着那抹熟悉的欣慰笑容。
整个上墨过程持续了六个小时,江浅中途只喝了两口水,每次放下拓包都要活动手腕防止僵硬。
当第三遍浓墨上完,钟体铭文终于在宣纸上显露出清晰的轮廓——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笔画,在她的拓包下重新拥有了筋骨。
最后一道工序是"
起纸"
,她用竹起子从纸角轻轻挑起,感受着宣纸与铜体分离时的细微阻力,像揭开一封来自五百年前的书信。
当整张拓片完整脱离钟体的瞬间,墨色未干的文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连"
顺"
字底部那个半毫米的缺口都被她用淡墨巧妙修补,既保留了历史痕迹,又让文字具备可读性。
暮色漫进窗户时,江浅将拓片平放在晾架上,用镇纸压好四角。
看着自己耗时一整天完成的作品,那些曾在铜钟上模糊的文字,此刻在素白宣纸上以纯黑的姿态重生,笔画间的飞白处还留着拓包拍打时的自然纹理。
她想起第一次跟师傅学拓印时,把汉瓦当拓片做得墨色不均,师傅却指着瓦当上的云纹说:"
拓片不是简单的复制,是让死去的文字重新呼吸。
"
此刻指尖抚过"
风调雨顺"
四个字,能清晰感受到每个笔画转折处的细微起伏,那是拓包与铜体、墨色与宣纸在时光里的共振。
泪水突然模糊了她的视线,这不仅是一张拓片,更是她与师父跨越时空的对话。
工作室的座钟敲响八点,江浅才惊觉忘记吃午饭。
但看着晾架上渐渐干透的拓片,那些曾被铜绿掩埋的文字,如今正以最庄重的姿态诉说着五百年前的祈愿。
她知道,明天还要将拓片扫描存档,用专业软件修复那些无法通过手工弥补的残缺,但此刻她只想静静坐着,听窗外的雨声与拓片上的文字在心底共鸣——这大概就是拓片师的宿命,在时光的褶皱里,用耐心与技艺,让古老的文明重新出清晰的声响。
而她,愿做那个永远的聆听者与传承者。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