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李世民 还是得多读书


    年轻人不再独白,天幕继续播放。
    【为什么当今社会频繁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现象呢?】
    【这有很多方面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不景气。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夏工业化开启,国家急需大量实用型专业人才。
    】
    【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各大学校纷纷开设中专等专业课程,以缩短教育周期,加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
    【中专,并不是如今的职校。
    】
    【在当时,中专的含金量十分高,且录取比例非常低,不到10。
    】
    【当时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较低,更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
    【许多人都选择考取中专,如果考不上中专,才会考虑去读高中。
    】
    【一旦有学生考上中专,就可以迁户口,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而且往往是比较好的单位。
    】
    各朝读书人不禁有些羡慕。
    一成的录取比例,在他们看来,真的不算什么。
    这能有他们科举的比例低?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而且,他们即便是通过科举入仕,大部分也不会进入好的部门,只能在地方上任。
    而在华夏后世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的人们并不认为中专学历比大学学历低多少。
    中专生毕业之后,相当于直接就是当官了。
    所以,在各朝的读书人看来,华夏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的待遇,无疑令人心生艳羡。
    【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后,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才能适应岗位。
    】
    【相比之下,中专生由于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实用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大量的实用技能。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